Sunday, March 22, 2009

土崩vs"专家"

淡江国际山庄的武吉美华花园发生土崩以来,外界专业人士一直猜测发生土崩的原因。我有看过土木专业的发表意见,光华有环境保护专家的意见,也有一些政要的,但偏偏少了地质学家。大马的地质学家啊,你们在哪里?或许地质学家不喜欢猜测,比较喜欢用证据来付诸行动。 土崩本质是天然的灾害,是地质循环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似乎在今日的东南亚土崩看来,土崩导致人命伤亡早已不是天然可以得害的,而是人为所疏忽而酿成悲剧,包括了上周的淡江国际山庄土崩。根据地质数据,大马的地质稳定,老而稳固,应该不会那么多土崩才是。为什么大马土崩事件频频发生呢?当然这个问题要牵涉到人类的活动,热带天气和雨水有着秘诀的关系。今天抛开一律的感情用词,现在要用比较学术性的质疑那位环境保护专家的“意见”。从报纸载了这段话:“。。。对于严禁山坡建屋,更认为是匪夷所思,“我多次到过香港,香港富豪多数住在半山区,一眼望去,山坡密密麻麻,全是高楼大厦,谁说山坡不能建屋?陈博士反问。。。。。”我想陈博士没有细读土木工程的《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吧!这项评估是世界性对地方的环境破坏度包括适合建设建筑而设计的标准,连世界卓越与建筑的香港土木学会都遵从。在这项评估里的地质评估包括了建屋地的倾斜度,超过危险水平就不适合建筑,也严禁起屋。半山区,未必是危险区。只要不超过标准和山坡倾斜度,就是为安全区。身为建筑标准严谨的香港,这也是为什么香港人能够在山上建物。对于禁山坡建屋,那是要看EIA的报告,也不是全部的山坡都不适合建筑。土崩后,大马的一些政要就开始害怕了起来,连忙严禁在山坡造屋。要严禁的是在高危险区,而不是每个地区都是危险的。
陈博士还进一步阐明:“泥土可分为三个时期。1.古时期型泥土 2.中时期型泥土 3.年代较近型泥土。近代较近型的泥土,由于风化度及微生物分解状况比较差,泥层上的土壤少,结构的密度也较小,并不容易产生疏松;至于中时期型的泥土,风化度及微生物分解状况比年代较近的泥土较佳。在结构上,泥质比较多,泥层比较厚;古时期型的泥土,土质的密度较大,结构上比较疏松。。。。。。。。陈博士作为环境保护专家,也是城市树木生态顾问的陈博士作出结论说,这次土崩的泥土,肯定是属于古时期型的泥土。”问题出现,何以把泥土归为三大时期呢?何谓古时期型泥土,中时期型泥土,年代较近型泥土?泥土是随着泥土里的物质和矿物质而分类。这些矿物质造就个别的泥土有着不同的物理性质。泥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由时间的琢磨风化在气候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土崩最主要的是倾斜度和密度,当然也包括了地质所包含的物质。不同地质物质有着不一样的密度,如火山泥密度较小,松散度高,而花岗石风化后变成的红土(laterite)密度比较高,松散度比较小;时间的长短则不会对泥土影响太大。所以类似归类有点不恰当。当泥土吸收了大量的雨水,体重上升,密度也会上升。当这些泥土处在某种危险的倾斜度,雨水降下,泥土就容易随着斜度而倾泻,就形成土崩。专家还说,“这里(淡江国际山庄)的乔木灌生,还有一个特徵,树身高大,而且非常茂盛。很肯定是古时期型土质。” 据我在印尼所观察,这里的树木也高大茂盛,但印尼的地质历史属年轻之地,也不见得是古时期型土质。年龄和一植物来归类泥土的性质,让人们容易混淆。该言论,是否陈专家也意味,大马完全不适合建筑?因为大马每一个地方都是乔木灌生,绿草如茵。专家没有经过细心的做研究,就随意归类,何以服众?所以我不敢苟同这位专家所说法。

一个地方没有做地质调查,很难逑出它真正的发生的原因。有了地质的研究,人们才容易深入地“看到”地底下的层面,事故的原因可以看得透体。大马人本来就严重缺乏地质知识。事情发生了包括了一些不相干的人士和相干的专家的“大言论”,揣测原因,用很专业,很有证据的口吻大方发表其言,对媒体公告天下,误导人民。何来专业呢?报告一日还未出炉,谁也不能下定义。除了你愿意去接受他们的言辞。按这里,看看专家的解说国际山庄土崩元凶 古时期型泥土
By Venus

2 comments:

Unknown said...

国内的专业报告可能也不能采信。在大马,我们该相信谁?

吾说八道Rukun Lapan said...

媒体要求不够高,真博士假博士烂博士你敢写他敢出。无奈。